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日常碎碎念

有人关注程序员的「996」,谁来关注高中生的「7106」?

有人关注程序员的「996」,谁来关注高中生的「7106」? 引子 最近,「996」这个词火了。996.ICU 的 GitHub 项目 ,在短短两周多的时间里就获得了 超过 20 万 的 Star。一方面,这表现出「996」所获的关注度之高,而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 996 工作制 」在中国的程序员群体中实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这里引述一段 996.icu 上的内容: “996”工作制,即每天早 9 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 9 点,每周工作 6 天。“996”工作制的周工作时间为最低 12x6=72 小时。 什么又是标题里的「7106」呢?让我们对上面这段话稍作修改: “7106”学校作息制,即每天早 7 点到校,一直学习到晚上 10 点,每周上课 6 天。“7106”作息制的周学习时间为最低 15x6=90 小时。 事实上,「7106」作息制正是中国绝大多数高三学生、甚至是高中生的现状。 现状 作为一名 某教育落后省的 高三狗,我相信我对于当前高中的作息制度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以我们学校为例: 天还没亮就要出门、一天九节课、长到窒息的晚自习……可以说,「996」跟中国高中生的日常作息比起来,又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如此的作息制度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尚且不得而知;但在此之外的精神压力,则更不应该被忽视:一周两三次的各科考试、每天四五张的卷子、某些老师的「教育」、家长「多一『分』鼓励,少一『分』责备」的态度……我不知道中国千千万万高中生是怎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教育对人究竟会产生如何的影响。 但我至少知道一点:这样的制度,是 不应该存在 的。 马云谈「996」与老师的心灵鸡汤 说回「996」。几天之前,马云才对这件事发表了他的看法,下面就摘录一段 新闻材料 : 在马云看来,今天中国 BAT 这些公司能够 996,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你去想一下没有工作的人,你去想一下公司明天可能要关门的人,你去想想下一个季度公司的 Revenue 在哪里都还不知道的人,你去想想你做了很多努力的程序根本没有人用的人……” 马云还说,自己到今天为止,肯定是 12x12 以上。马云还提醒现场的人,加入阿里,你要做好准备一天 12 个小时,否则你来阿里干什么?“我们不缺 8 小时上班...

近况报告 #1 —— Steven 最近在干嘛?

近况报告 #1 —— Steven 最近在干嘛? 一不小心,Blog 就鸽了两个月没更了——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我 (嗯?不怪你难道怪时辰吗?) 。毕竟,作为一名苦逼的新晋高三狗,这两个月我的确比较忙。 说起来,我的高三生活理应比之前还要悠闲的——翘掉了晚自习,每天五点半放学就能回家,可以说像是回到了初中年代了。然而,「一周上六天课」的日程,让我依旧有种喘不过气的忙乱感。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比班上的学霸们舒服得多了。按照学校的安排,周日晚上是有数学周考 & 晚自习的,而我也顺理成章地翘掉了。换种更形象的说法,学校是想「不让我们超过 24 小时不在校」。我不知道这种安排是否真的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尽管所有的学校好像都是如此,但是,作为一个提前步入老年生活的 老年人 ,我算是有点吃不消了… 说起来,这两个月请假的次数也是逐渐频繁。尽管比不上高一那会儿接近一周一次的频率,不过请假摸鱼也是咱目前的常态。 咱的逻辑是:在学校也是睡觉,在家里也是睡觉,在学校还不如在家里有床和被子睡得那么舒服,所以为什么不呆在家里呢? 至于成绩上,差不多是继续维持高二的水平,甚至还上升了一点(?)。说回来,大学要是能进川大我就非常满意了,离家近还可以吃那么多好吃的… 目前其实在有意减少刷推的时间。倒不是因为刷推浪费了太多日常时间,而是总感觉最近 Twitter 中文圈的风气有些奇怪(?)。再加上前段时间某些推友被出道的事件,感觉还是不要过多地将时间放在 Twitter 上为好。在目前有墙情况下,Twitter 应该并不会演变成贴吧、逼乎那样的平台;但是它带给我的感觉,也不如最初上推时的那么纯粹了。 这两个月内的大事还有两件。一是收到了女票送的 Filco Minila Air 茶轴键盘 (其实有一大半的钱都是我自己出的) ——也就是我现在正在用来敲字的这把。鉴于一时半会没有时间写长篇的评测文,这里就简单说一说我的使用体验。 在拿到 Minila Air 之前,我使用过的键盘只有不超过 100 元的垃圾薄膜键盘和 MacBook 手感奇差的蝶式键盘。因此,Minila 给我的体验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了。简洁低调的外观、稳定低延迟的蓝牙连接都令我满意,而机械轴也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输入体验。以前我觉得 MBP 的蝶式键盘还算差强人意、可以接受,但在习惯...

Blog 上线一月随想 & 缓更预告

Blog 上线一月随想 & 缓更预告 不知不觉这个 Blog 已经上线一个月 零七天 啦!在这并不长的时间里,我完成了 14 篇文章,一共 20180 字——嗯…自我感觉还行。在八月的最后一天 开学报到的日子 ,就简单总结下这个假期写 Blog 的体验,同时要 缓更预告 ! 再谈 Blogger 平台 之前在写 本 Blog 的介绍 的时候,就简单地说过我选择 Blogger 平台的原因。在这一个月的使用中,我也更深入地体会到了 Blogger 平台的优劣之处。 选择 Blogger 平台最大的好处,自然就是省心——不需要操心域名、服务器、搭建 Blog、图床等等问题,而能专注于 Blog 的内容本身。相比于国内平台,在 Blogger 上写一些略敏感的话题也不用担心被封号删帖查水表。顺带一提,我使用 Blogger 平台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 breakwa11 和 编程随想 的启发——大佬们都用的平台,想必还是比较靠谱的啦。 我一直相信,内容比平台更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平台也会限制内容的传播。Blogger 最大的缺点可能就是无法在墙内访问。不过对我而言,这也并非完全不好, 至少不会有认识我的傻逼同学来视奸这里 。其次,Blogger 的可定制性实在是非常有限,想改下字号、段间距之类的都比较麻烦,不同的主题还会造成种种限制。之前想在 友链 页面为大家添加上头像,奈何一通操作都不能完美实现,只得放弃。 如果明年暑假我有空,大概会考虑购置域名并将 Blog 内容迁移到自己的 VPS 上——不过现在只能暂时放一放了。鉴于接下来会越来越忙、对如何搭建 Blog 也不太清楚,就继续使用 白嫖 Blogger 平台吧。 写 Blog 一个月的一点想法 依旧是在写 本 Blog 的介绍 的时候,谈到了我写这个 Blog 的原因,于是这里稍微再展开一点。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我的学校作文基本都是抄的——写作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任务」,而非「乐趣」。换句话说,这么多年来写的作文连我自己都不信、不想读。 建立这个 Blog,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想写点自己真正相信、真正爱好、真正愿意分享的东西。也许在表达上还有不少欠缺,也许在内容上也不一定全对,也许让你读起来并不舒服,但是至少这些都是我的真实经历、真实想法,而非应付学校、应付考试的「...

从 「小升初摇号」说到「教育公平」

从「小升初摇号」说到「教育公平」 刚刚读到知乎上的 这篇文章 ,正好我也经历过成都市的小升初摇号,就随便写点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吧。 背景 先说说成都市的小升初政策。 成都市的初中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采用「片区摇号」的政策,顾名思义,小学毕业生可以被随机派位到该片区的公立初中;私立学校的录取则由校方决定,所以校方一般会举行统一考试,依成绩录取。 但是,「摇号」只是明面上的说法。比较好的公立学校还会有两种录取方式: 一是招收华、奥赛得奖的学生。如果你有华、奥赛双一等奖证书,那么基本可以就读最好的公立学校。 二是找关系、花钱。事实上,比较好的公立学校里大部分学生都是靠这种方式就读的;根据你找的关系的高低,最后可能会花 8-10 万+ 不等。 而私立学校,也并非完全依照成绩录取(况且别人也得赚钱啊)。对于在考试中差了几分上线的,私立学校一般接受「用钱抵分」的做法;根据学校的好坏, 一分 往往值 几千元 。对于一些成绩实在太差而家里有钱的,「交一大笔钱入学」也是可能发生的。 入学后也有不同。公立学校每年的学杂费用很低,而大部分私立学校一年仅学费就要 4 万+ ,各类杂费可能还要花去 1-2 万 。 从师资上来说,初中阶段私立学校的师资基本要略好于公立学校。但是,公立学校拥有指标到校生、直升生等「福利」;而且,私立学校为了留住优质生源,会在初升高时设置种种门槛,防止好学生「跳槽」到公立高中。所以,成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也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 我小升初时是怎么选择的? 由于我并没有考上某私立学校(学渣就是我了!),所以我只能就读公立学校。 那么摆在我面前的无非就是两条路: 找关系、花钱,进比较好的公立学校。 等摇号,听天由命。 我最终选了哪条路?——第二条。 为什么? 10 万左右的费用太贵了,感觉很不值得。 进入比较好的公立学校也不能保证能考上好高中。 与其把钱花在择校上,不如花在好的补习班上。 懒。 我的运气还算中规中矩。尽管没有摇到比较好的学校,但也摇到了一所离家很近的学校。有多近呢?——走路大约三分钟。所以我初中时期常常可以比别人多睡半个小时…(当然这就是题外话了) 我的小学同学们呢? 我的小学可以算是成都市的 Top 3 小学,所以我的同学们基...

「一针见血」还是「娓娓道来」?

「一针见血」还是「娓娓道来」? 一次在 少数派 上浏览「一日一技」,评论区有句话挺有意思,大意是: 「根本不用长篇大论这么麻烦,一个什么什么操作就能搞定。」 下面有个经常看到的作者回复他: 「那不如你写一篇教程?」 于是这个人就说: 「用得着写一篇教程?就是这个操作。(紧接着用一句话描述了具体操作,而且确实能够解决问题)」 那个作者又说: 「你这样写,别人是没有兴趣去读的…」 这段评论离现在也有不短的时间了,因此我没能找到原文地址。不过,如果你读过「一日一技」,想必你也会同意有几篇的内容确实有点「水」。特别是某些行文较长的作者,往往会把一个简单的操作洋洋洒洒写个一两千字。对于纯小白来说,这样的文章可能还显得比较友好;但对于熟悉大致操作的暴躁老哥,就可能会引发上文中的对话了。 由此,我想探讨一下:在互联网上介绍某种操作、撰写教程时,究竟是该「一针见血」,用高度凝练的三两句话阐明;还是该」娓娓道来「,让完全不了解情况的小白也能读懂? 「一针见血」 有什么好处? 信息密度更高,提高阅读效率。有句话叫「浓缩的才是精华」,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经过高度凝练的表述显然更有价值、更具效率。 避免 TL; DR (Too long; didn’t read)。有不少人(包括我)看到长文,往往就会失去阅读兴趣。文章写得越长,劝退效果也越强。 「娓娓道来」有什么好处? 对读者更友好。尽管可能会有上文中提到的 TL; DR 现象,但对于剩下的读者而言,较长的文章往往在介绍上更为全面、细致,读起来更舒服。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娓娓道来」式的长文往往还包含作者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简单地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无疑有利于读者举一反三,收获更丰。 所以说… 究竟谁更好? 显然,「一针见血」还是「娓娓道来」谁更好,并没有一个定数。我认为,如果某个操作比较简单、无需太多思考过程,「一针见血」往往更好;而如果需要体现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娓娓道来」更合适一些。 但我觉得,无论如何都应该遵循一点: 永远不要把教程写得比产品说明书还长! (此处的产品说明书,主要针对电子设备的支持网页,如 Apple Support 上的说明内容。某些过短的迫真说明书,不在讨论范围。)

说说「内向」与「外向」,以及性格对我的影响

说说「内向」与「外向」,以及性格对我的影响 之前在写「 关于我 」的时候,就有点想谈谈这个话题了。虽然不知道读到这里的各位对我是什么感觉,不过在现实中我肯定算是一个「内向」的人。正如在自我介绍中提到过的一样,我也因为这种性格被老师骂过好多次… 「内向」这种性格,似乎是我天生的。我小时候就属于特别怕生的类型,而且分离焦虑非常严重。我在北京读过一年幼儿园和两年小学。幼儿园那会,我常常因为想上厕所而又不敢跟老师说,弄得自己非常难受;加上我一直个子矮、吃饭慢、记不住拼音等等,幼儿园的老师就很不待见我。不过幸运的是,我读的幼儿园的老师并没有拿针扎我,或者把我塞进垃圾桶… 后来在读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我被外公丢在菜市场门口,而他自顾自地去买菜了。我就在极度的不安和恐慌中,度过了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其实也只有十几分钟)。回想起来,我一方面十分庆幸当时没有被人贩子拐走;而另一方面,这件事也算是给我留下了小小的阴影。这种与大人分离时的焦虑,一直到我初中以后才算是消失了。 我的初中算是成都某三流初中。对于我的班主任,我不想过多地回忆,只说说他对性格的看法。跟大多数普通老师一样,他认为「外向」比「内向」更好(或者说,更容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持有这种观点的老师常常会说,社会需要你主动展现自己、不自己表现没有人会知道你的才华、等等。我不知道这种论调是否真的有其道理,但我对这种「性格歧视」感到深深的不满。 幸运的是,我初中的英语补习老师是一位 极其优秀 的老师,他也是我到现在真正尊敬和感激的老师之一。跟大多数老师不同,他从来不以性格为由去指责学生。他甚至说自己更喜欢「内向」的学生,因为内向的人在发言前会经过深思熟虑,在说话前会过三遍大脑。得益于这样的鼓励,我才有底气无视大多数老师对「内向」这种性格的评判,而不是努力「让自己变得外向」。 (顺带提一句,Steven 这个英文名也是他起的…) 说回性格,我也不能算完全内向的人。大多数时候我渴望与别人交流,但又恐惧过分热情的关系;我并不怕在一群人面前演讲,但我讨厌几乎所有的集体活动;我在小圈子内会表现出外向的倾向,但在大环境内会是内向的性格。 「内向」的人,真的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吗?我认为不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冷漠」了。尽管这种现象受到的批评不少,但我认为这是文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体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