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18

我在 Mac 上使用了哪些下载工具?

我在 Mac 上使用了哪些下载工具? 最近各大视频网站下架了不少番剧,所以「下载到本地观看」似乎又成为了目前看番的最佳选择。借着这个机会,我刚好谈谈我在 Mac 上使用了哪些下载工具。 前几年使用 Windows 时,我基本是靠着 IDM + 迅雷破解版 解决了大部分的下载问题。而在去年初换到 macOS 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下载工具。不过,经过几个月的探索与折腾,我基本恢复了之前在 Windows 上的下载体验。 Chrome / Safari:日常下载足够了! 尽管没有太多提到的必要,但我大多数普通下载都是靠浏览器完成的。当然,你们想看的肯定不是这个,所以让我们跳过这部分… aria2-gui + BaiduExporter:百度网盘全靠它! aria2 是一款轻量级的命令行下载工具,支持多种下载协议。不过,其原版(命令行版本)在配置上稍显复杂,而且不方便管理下载内容。所以我最终选用了 aria2-gui ,它集成了 aria2c,并提供了一个简洁的图形界面,拥有「开箱即用」的体验。 配置好 aria2-gui 后,我使用了 BaiduExporter 这个 Chrome 扩展,实现了将百度网盘的下载内容直接导出到 aria2 下载,并且全程免登录。 下载速度上,我使用移动 50M 宽带下载,速度基本保持在 1M-2M/s,还算可以接受。 怎么安装? 你可以到 这里 下载 aria2-gui 的最新版本。 如果你已经配置好了 Homebrew,只需要在终端中运行: brew cask install aria2gui (还不知道 Homebrew 是什么?阅读 这篇文章 了解一下!) 你可以到 这里 下载 BaiduExporter 的最新版本。 下载完毕后打开 Chrome,在地址栏中输入 chrome://extensions/ 并回车,进入「扩展程序」页面。随后,将下载好的 .crx 文件拖放到页面中即可安装。 uTorrent + Transmission:解决 BT 下载难题! 尽管上面提到的 aria2 也支持 BT 下载,但速度似乎有些不尽人意。于是我首先转而使用 uTorrent 。 速度上,uTorrent 还算令人满意;

iOS 老用户转到 Android 是什么感受?XZ1 使用体验(软件篇)

iOS 老用户转到 Android 是什么感受?XZ1 使用体验(软件篇) 上篇 说完 XZ1 的硬件 ,就该聊聊软件——Android 系统了。由于我并不怎么懂技术上的东西,所以本文依旧是主观的使用体验;如果有与你的看法不一致的地方,还请包涵。 谈谈 Android 系统本身 XZ1 预装的就是 Android 8.0,因此我也算是一步到位地体验到了目前最新的 Android 设计。与几年前使用的 MIUI 6 相比,Android Oreo 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外观设计上的成熟。可以说,尽管 Android 的外观有与 iOS 趋同的趋势(比如 Android P 的多任务页面),但是仍然有着自己的一套风格。 在图标上,Android Oreo 加入了「自适应图标」这一特性。配合 Xperia Home 启动器,所有支持这一特性的 App 图标均会显示为 圆形 。不过,我也并不反感 iOS 上的圆角矩形设计,所以图标外观的改变对我并没有太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国内 App 仍未适配自适应图标,这给桌面外观带来了不少割裂感, 甚至还不如 iOS 全是圆角矩形呢! 在下拉菜单上,Xperia 采用了深灰底 + 白色图标的设计,这种配色也显得比较保守。不同于 iOS 通知中心和 Control Center 分离的设计,Android 将通知与快捷开关都放在了一起。对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倾向于 iOS 的设计,因为用大拇指从顶部下拉菜单真的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情。而且,iOS 11 加入了大量可定制的快捷开关(连这么多年都没有的蜂窝数据开关都有了!),这使得 iOS 与 Android 在快捷开关上的差距又重新变得很小。 从 App 的内部设计上,尽管 Google 近几年倡导使用汉堡菜单设计,但真正采用这一设计的 App 并不多。Telegram 算是比较出色的案例,但国内的 Bilibili、网易云等 App,混用汉堡菜单与顶栏,体验上并不能令我满意。另外,说到顶栏,就让我想到最近 Twitter 取消了顶栏转而使用底栏。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更喜欢 iOS 的底栏,而非汉堡菜单或是顶栏,原因很简单:对单手操作更友好。 在外观上 Android O 还算让我满意,但有一点仍然不得不提:动画。不管是在动画的丰富程度还是流畅度上,Android

iOS 老用户转到 Android 是什么感受?XZ1 使用体验(硬件篇)

iOS 老用户转到 Android 是什么感受?XZ1 使用体验(硬件篇) 请注意,本文主要完成于 2018 年 5 月 写在前面 现在是 2018 年 5 月,我使用 iOS 差不多有三年了。始于漂亮的 iOS 8,一直到现在 bug 不少的 iOS 11。不敢说是 iOS 的 Power User,但也至少掌握了 iOS 95% 以上的功能 & 技巧。在使用 iPhone 6(iOS 8)之前,我曾经短暂地使用过小米 4(MIUI 6,Android 4.4)。那个年代的 Android,的确是卡、慢、不稳定的代名词。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似乎人们对 Android 的评价渐渐变得正面了起来。鉴于我刚刚买了三个月的 iPhone 8 竟然被偷,只得暂离 iPhone,购入大法,于是又机缘巧合地回到了 Android 大坑。时隔良久,Android 与 iOS、Android 机与 iPhone 的差距究竟如何,也是我目前十分好奇的问题。写下此文,仅仅反映个人使用中的一些主观感受,以及一些对两种系统的粗浅看法。 外观 如果不提最近发布的 Xperia XZ2 (Premium),Xperia 系列的外观可以称得上是方正、有棱角的,而 Xperia XZ1 也正是采用了这种 Sony 打磨已久的设计语言。XZ1 的后壳为全金属,得益于隐藏到中框上的天线条,其设计比起 iPhone 6/7 着实要好看不少。前面板依旧是 Xperia 祖传的超大上下黑边,在全面屏大行其道的今天,的确有一点落后的感觉。两侧边框弧度很大,接近半圆,握感上感觉尚可。上下边框尽管不能平整到能立在桌面上,也可以算得上手机中有棱有角的特例。听说索尼在这一代取消了挂绳孔,着实可惜(不过倒是依旧保留了拍照键)。也正是由于拍照键的缘故,机身右侧的握感受到了一定影响。一句话来说,我手上这台黑色 XZ1 的外观设计,拥有极高的统一性与辨识度,也完全对得起它 iF 设计金奖的名号。 iPhone 从 6 代到 8 代,正面的外观没有任何变化,仅仅是改动了一下后盖。这让我不禁感叹,Apple 与 Sony 果真是两家固执的厂商——都能这么多年不改变自己的设计语言。这一方面出于对自己设计的自信,而另一方面,我觉得是目前优秀设计的匮乏。在现有技术的限制下,几乎所有厂商都很难再做出能让

「一针见血」还是「娓娓道来」?

「一针见血」还是「娓娓道来」? 一次在 少数派 上浏览「一日一技」,评论区有句话挺有意思,大意是: 「根本不用长篇大论这么麻烦,一个什么什么操作就能搞定。」 下面有个经常看到的作者回复他: 「那不如你写一篇教程?」 于是这个人就说: 「用得着写一篇教程?就是这个操作。(紧接着用一句话描述了具体操作,而且确实能够解决问题)」 那个作者又说: 「你这样写,别人是没有兴趣去读的…」 这段评论离现在也有不短的时间了,因此我没能找到原文地址。不过,如果你读过「一日一技」,想必你也会同意有几篇的内容确实有点「水」。特别是某些行文较长的作者,往往会把一个简单的操作洋洋洒洒写个一两千字。对于纯小白来说,这样的文章可能还显得比较友好;但对于熟悉大致操作的暴躁老哥,就可能会引发上文中的对话了。 由此,我想探讨一下:在互联网上介绍某种操作、撰写教程时,究竟是该「一针见血」,用高度凝练的三两句话阐明;还是该」娓娓道来「,让完全不了解情况的小白也能读懂? 「一针见血」 有什么好处? 信息密度更高,提高阅读效率。有句话叫「浓缩的才是精华」,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经过高度凝练的表述显然更有价值、更具效率。 避免 TL; DR (Too long; didn’t read)。有不少人(包括我)看到长文,往往就会失去阅读兴趣。文章写得越长,劝退效果也越强。 「娓娓道来」有什么好处? 对读者更友好。尽管可能会有上文中提到的 TL; DR 现象,但对于剩下的读者而言,较长的文章往往在介绍上更为全面、细致,读起来更舒服。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娓娓道来」式的长文往往还包含作者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简单地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无疑有利于读者举一反三,收获更丰。 所以说… 究竟谁更好? 显然,「一针见血」还是「娓娓道来」谁更好,并没有一个定数。我认为,如果某个操作比较简单、无需太多思考过程,「一针见血」往往更好;而如果需要体现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娓娓道来」更合适一些。 但我觉得,无论如何都应该遵循一点: 永远不要把教程写得比产品说明书还长! (此处的产品说明书,主要针对电子设备的支持网页,如 Apple Support 上的说明内容。某些过短的迫真说明书,不在讨论范围。)

低成本地提升打字速度——谈谈「双拼」

低成本地提升打字速度——谈谈「双拼」 打字速度除了与你敲键盘的速度有关,还与你使用的输入方式有关。汉字输入发展到今天,主流的方式无非就是五笔与拼音两种。五笔输入因为较为陡峭的学习曲线,近几年来已经越来越不流行;而拼音输入得益于愈发强大的词库、联想等技术,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输入方式。 在拼音输入的基础上,难道就没有继续改进方法的空间了吗?并不是。「双拼」就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拼音输入方式。它既不像五笔那样学习难度较大,又比传统的全拼速度快上很多。如果你想不太费力地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那么双拼就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所以… 什么是双拼? 双拼是汉语拼音输入法的一种编码方案。相对于全拼而言,使用双拼输入汉字时只需输入一个代表声母的字母,一个代表韵母的字母,就可以打出任意一个中文单字了。( Wiki ) 从这段介绍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双拼只是一种 编码方案 ,本质还是拼音输入法。 使用双拼输入任何一个字,都只需要 两次击键 。 双拼减少击键次数的方式是「映射」,即将多次按键映射到一次按键上。 咱能说人话吗? 啊… 抱歉。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双拼怎样提高输入速度: 比如你要输入「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这句话, 全拼需要输入:ren lei de ben zhi jiu shi fu du ji,共计 26 次击键; 双拼只要输入:rf lz de bf vi jq ui fu du ji(自然码方案),共计 20 次击键。 可以看出,双拼在打字过程中有效减少了击键次数, 让你当复读机时能复读得更快。 那么… 它的缺点呢? 双拼也并非十全十美,以下几条是它的小问题: 有一定学习成本。虽然比起五笔简单许多,但仍然有较为痛苦的记忆过程。 不支持「超级简拼」。在大部分输入法上,通过输入每个字的首字母拼音就能快速输入一个词,而双拼不支持此功能。 手机输入法对双拼的纠错功能,往往不如全拼好用。 … 所以怎么学习双拼呢? 尽管有一些小问题,但双拼作为一种输入方式仍然瑕不掩瑜。如果你有兴趣学习双拼,那么我建议: 确定一种双拼方案。 前文中提到了,双拼是通过「映射」来减少击键次数的。不同的映射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双拼方案,主流的双拼方案有小鹤、自然码、拼音加加等等。双

我为什么打算下一部电脑买 12" MacBook?

我为什么打算下一部电脑买 12" MacBook? 最近在跟女票推荐电脑的时候,死命地吹了一波 Surface,吹得我都想买了🌚… 不过仔细一想,我下一台电脑多半还是会考虑 12" MacBook。我认为 12" MacBook 是一台优势和短板都十分突出的笔记本电脑,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同时说说为什么它能满足我的使用需求。 Upside 颜值 尽管在我心目中,最好看的笔记本电脑还是 ThinkPad 的 x1 系列(直男审美没救啦!),不过 MacBook 的颜值也肯定可以排在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梯队中。特别是全金属的 UniBody 设计和 Apple 堪称 有毒 的调色,让我这个颜控一本满足。有句话叫「颜值是第一生产力」,颜值高的设备真的能提高你的生产力! 轻薄 从 Apple 官方的技术规格数据来看,MacBook 重量不到 1kg,尺寸与市面上常见的 12 英寸笔记本电脑相似。即便算上充电器与转接线等配件,总重量也不会超过 1.5kg。这让我可以把它塞进几乎所有的双肩包里,并能够不费力地整天携带。 续航 MacBook 的标称续航是 10 小时,根据我现在使用 MacBook Pro 的经验,在中度使用之下,其实际续航能够达到标称的 70% - 80%。这让我在外出使用时基本不用连接电源,也能应对停电等突发情况。 屏幕 屏幕方面不用多说。尽管只有 12",但 Retina 屏幕的观感出色, 用来看番超爽啊! 触控板 触控板也不用多说。Taptic Engine 以假乱真的反馈 用过的都说好! macOS 对需要使用 Windows 独占软件或是某些专业软件的人来说,macOS 无疑是减分项。不过作为文科狗,我认为 macOS 应当能满足我的需求;加上漂亮的界面(我真的欣赏不来 Windows 10 啦)、一些优秀的独占软件(比如我现在正在使用的 Ulysses)和 Apple 设备的生态圈,macOS 的使用体验还是十分愉快的。 Downside 羸弱的性能 为了轻薄和无风扇的设计,MacBook 采用了超低压的 m3/i5/i7 处理器,造成了非常羸弱的性能。考虑到我的使用场景,在浏览网页、使用 Ulyss

说说「内向」与「外向」,以及性格对我的影响

说说「内向」与「外向」,以及性格对我的影响 之前在写「 关于我 」的时候,就有点想谈谈这个话题了。虽然不知道读到这里的各位对我是什么感觉,不过在现实中我肯定算是一个「内向」的人。正如在自我介绍中提到过的一样,我也因为这种性格被老师骂过好多次… 「内向」这种性格,似乎是我天生的。我小时候就属于特别怕生的类型,而且分离焦虑非常严重。我在北京读过一年幼儿园和两年小学。幼儿园那会,我常常因为想上厕所而又不敢跟老师说,弄得自己非常难受;加上我一直个子矮、吃饭慢、记不住拼音等等,幼儿园的老师就很不待见我。不过幸运的是,我读的幼儿园的老师并没有拿针扎我,或者把我塞进垃圾桶… 后来在读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我被外公丢在菜市场门口,而他自顾自地去买菜了。我就在极度的不安和恐慌中,度过了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其实也只有十几分钟)。回想起来,我一方面十分庆幸当时没有被人贩子拐走;而另一方面,这件事也算是给我留下了小小的阴影。这种与大人分离时的焦虑,一直到我初中以后才算是消失了。 我的初中算是成都某三流初中。对于我的班主任,我不想过多地回忆,只说说他对性格的看法。跟大多数普通老师一样,他认为「外向」比「内向」更好(或者说,更容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持有这种观点的老师常常会说,社会需要你主动展现自己、不自己表现没有人会知道你的才华、等等。我不知道这种论调是否真的有其道理,但我对这种「性格歧视」感到深深的不满。 幸运的是,我初中的英语补习老师是一位 极其优秀 的老师,他也是我到现在真正尊敬和感激的老师之一。跟大多数老师不同,他从来不以性格为由去指责学生。他甚至说自己更喜欢「内向」的学生,因为内向的人在发言前会经过深思熟虑,在说话前会过三遍大脑。得益于这样的鼓励,我才有底气无视大多数老师对「内向」这种性格的评判,而不是努力「让自己变得外向」。 (顺带提一句,Steven 这个英文名也是他起的…) 说回性格,我也不能算完全内向的人。大多数时候我渴望与别人交流,但又恐惧过分热情的关系;我并不怕在一群人面前演讲,但我讨厌几乎所有的集体活动;我在小圈子内会表现出外向的倾向,但在大环境内会是内向的性格。 「内向」的人,真的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吗?我认为不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冷漠」了。尽管这种现象受到的批评不少,但我认为这是文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体现。技术

清除 macOS Finder「前往」记录

清除 macOS Finder 的「前往」(⌘ - shift - G)记录 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我最近发现 macOS 的 Finder 会记录所有「前往」(⌘ - shift - G)过的文件夹,而且「前往」的记录无法很方便地删除。不过,借助万能的 Google,我还是找到了删除「前往」记录的办法,记录如下。 为了方便编辑 plist 文件,我们需要先在 Mac App Store 中下载 Xcode (话说,有什么更方便的开源 plist 编辑器吗?) 打开 Xcode,在菜单栏中选择 File > Open…,然后按 ⌘ - shift - G,输入 ~/Library/Preferences/ ,点击 Go 找到 com.apple.finder.plist ,点击 Open 清空 GoToField & GoToFieldHistory 两个键值下的所有内容,按 ⌘ - S 保存,退出 Xcode 点击左上角的  > Force Quit… > Finder > Relaunch,重启 Finder 随后就可以发现,「前往」记录被成功清除了!撒花!

关于这个 Blog

这个 Blog 的由来? 嘛,其实想建一个 Blog 也挺久了。早先尝试过在自己的 VPS 上搭建 WordPress,但碍于其稍显复杂的配置最终放弃(其实我就是懒)。由于没有精力和技术去自行搭建 Blog,我最终选择使用 Blogspot 平台,于是就有了你现在看到的东西。 在建立这个 Blog 之前,我也考虑过使用 Telegram Channel。不过我认为 Blog 显然更适合长篇文章的发表,而且在管理先前的文章上要方便得多。另外,Telegram 至今仍不能很好地支持中文搜索,这也是我使用 Blog 的原因之一。 由于 Blogspot 的服务器属于 Google,所以访问这个 Blog 必须使用梯子。如果给你带来了不便,还请理解~ 直至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仍然没有养成持续写作的习惯🤦‍♂️。使用 Ulysses 一年多,我文档库里仍然是空空如也… 考虑到这样很对不起一年 ¥160+ 的订阅费用,我决定搭建一个 Blog。尽管作为重度拖延症患者,我可能仍然难以保持写东西的状态,不过如果你们想看我写点什么,欢迎在 Twitter / Telegram 上跟我说。 我算是个很不擅长写作的人了。虽然读的是文科,但我本质上还是一名理科生,对于文章的唯一追求就是读着通顺、句子简练,至于文采什么的绝对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加上我平时书读得很少,对文字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所以写出的东西可能读起来会很难受。如果我写的东西让你读起来很难受,那么关掉这个页面就可以啦。当然,如果你愿意给我提出建议,我也会非常感谢的🙏。 由于我对代码或是 HTML 一窍不通,所以本 Blog 的所有内容均在 Ulysses 中完成,然后直接导出到 HTML 发布。如果排版上有影响阅读之处,我在这里深表歉意。 最后大致说(预测?)一下本 Blog 的文章构成。 纯技术方面。由于我不怎么懂技术,所以我不敢写... 不过还是会考虑写一点? 对消费电子的一点思考。这部分我想写的很多,真正落到笔头的又写不出来(所以还是写不出东西啊!),大概会尝试多写点这个方面。 番剧观后感。我属于看番看完就忘的类型,所以这部分只能尽力啦。 日常的各种想法与吐槽。这方面可能会比较多… 对热点事件的评论(?)。热点事件往往与政治方面有关,而我又不想多谈政

关于我...

关于我… 这是这个 Blog 的第一篇文章,所以就理所当然的介绍下自己啦。 这里是 Steven,坐标成都,天朝的普通高中生一名。由于我既没啥爱好也没啥特长,还日常重度拖延症,这个 Blog 很可能只会有一些无聊的碎碎念而已。 性格? 内向,内向,内向。因为内向被学校各种老师骂过无数次。 爱好? 正如上面所说,没什么特别的爱好。真的要说的话,追新番和关注消费电子领域算是两个吧? 特长? 也如上面所说,没什么突出的特长。真的要说的话,每天睡觉的时间特长(?)… 还有啥想说的? 伪索粉,真果粉,蛤三篇都不熟悉的初阶膜法师,Do you like what♂you♂see? 用什么社交媒体? 平时主要活动的社交平台是 Twitter ,常用 IM 是 Telegram ,通过这两个途径都能很轻松地找到我。 好了,我这个普通高中生真的没有什么好再介绍的了,那么就写到这里。 如果又想起来什么我会补上去的,请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