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消费电子杂谈

Filco Minila Air 在 macOS 下的简单配置 & 使用体验

Filco Minila Air 在 macOS 下的简单配置 & 使用体验 前言 在 近况报告 #1 中,咱就已经提到咱在九月份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把机械键盘 —— Filco Minila Air, 这是不是有点一步到位的感觉? 在此再次感谢女票。 喂不要打我啊! 在体验了 Minila 的出色手感后,咱也在 macOS 下进行了一番简单配置,让这把键盘更符合我的使用需要,下文就大致谈一谈。 键盘布局与 DIP 开关 Minila Air 背面有整整 6 个 DIP 开关,配合替换键帽可以方便地改变一些按键的功能。下图是官方的介绍: 我个人只拨动了开关 6,也就是交换了 backspace 与 |\ 键的位置,稍大的退格键按起来要舒服得多。 Minila 的布局 对于键盘本身的布局,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 Minila 短空格 + 左右双 Fn 键 的设计。对于这一设计的评价,可以说是两极分化严重。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设计的,用左手大拇指按空格键位置正好,而左边的 Fn + E/S/D/F 可以充当方向键,按起来也很顺手。 在 60% 配置的机械键盘中,Minila 的键盘布局还是比较合理的。不仅完整保留了右侧方向键,还提供了 6 个 DIP 开关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要说唯一的槽点,可能就是右 shift 键太小了吧。 借助 Karabiner-Elements 让 Minila 更符合 macOS 键盘布局 尽管 Minila 提供了 6 个 DIP 开关以供我们改键,但其默认的键盘布局仍有一些地方不符合 macOS 键盘的习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Minila ⌘command 和 ⌥option 键的位置与 Mac 键盘相反,用起来非常不顺手。其次是右下方的 App 键默认按下去是没有用的,浪费了键盘空间。使用 Karabiner-Elements 这个小程序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配置上,我交换了 ⌘command 和 ⌥option 键的位置,并为了统一将右侧的 ⌥option 也改为了 ⌘command 。对于 App 键,我将其设置为了电源键。同时,Karabiner-Elements 还可以设置在连接到 Minila Air 时禁用内置键盘。 再也不用...

从「1 password」到 1Password —— 密码管理器上手小记

从「1 password」到 1Password —— 密码管理器上手小记 写在前面 —— 你为什么需要一个密码管理器? 就在前几天,12306 网站疑似 发生用户信息泄露 ,410 万旅客信息被低价售卖,其中部分账号密码还被公开以供买家验证。尽管中国铁总很快发布微博称「网传信息不实、未发生用户信息泄露」,但 有记者 随机挑选了 15 个账号,其中有 8 个可以成功登录,7 个则处于被锁定状态。 在网传的 被泄露信息 中,有一点尤其吸引了我的关注 —— 「密码」一栏。不难看出,被泄露信息的用户大部分都使用的是 10 位以下的密码,其中有不少还包含姓名拼音、生日等信息。更有甚者,密码比用户名还短,或是直接使用了诸如「a123456」这样的弱密码。 可以说,在个人信息愈发值钱而「 撞库 」事件又屡屡发生的今天, 设置一个位数足够又难以猜测的强密码、为不同网站设置不同密码 ,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 然而,「不要重复使用密码」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有难度。就在几个月前,我自己都还奉行的是「1 password for all」的准则 —— 毕竟,要记下几十上百个不同密码实在是不太可能。尽管有一种方法是为不同网站的密码添加网站名作为后缀,但一旦碰到需要修改密码的情况,「新密码又是什么」就成了一个问题。 因此,综上所述…我还是选择了一个更加「偷懒」的方法 —— 密码管理器。如果你也想提升互联网账户的安全性、避免下一次「撞库」事件的影响,那么密码管理器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 为什么选择 1Password? 长话短说。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颜值 —— 我记得我说过「颜值就是第一生产力」之类的话…… *当然,比 1Password 更好看(或者说有趣)的密码管理器也是有的,比如这只还不算成熟但又蠢萌的 RememBear … 其次,1Password 并没有被曝出过什么恶性的安全事件,在安全性上比较让人放心。 最后,在我纠结于 1Password 和 Lastpass 之间时…我发现 1Password 可以存储 TOTP 验证码,并且在多设备间同步。尽管有人质疑这样做失去了二步验证的意义,不过…我真的不想再经历更换手机时迁移二步验证码的痛苦了。所以,1Password 成为了我的最终选择。 1Password account 与订阅制...

明明是「坑钱软件」,可我为什么选择使用 Ulysses?

明明是「坑钱软件」,可我为什么选择使用 Ulysses? 前言 自从去年八月 Ulysses 宣布转向订阅制 之后,对这款 App 的评价似乎就急转直下。即便在一年后的今天,Ulysses 在 App Store(中国区)上的评价仍然只有可怜的 2 ★,而且大部分 1 ★ 评价仍旧在表达对订阅制的不满。 与大多数人相同,我在 Ulysses 宣布转向订阅制之后,也尝试了其他几款 Markdown 写作工具。不过,我最终还是换回了 Ulysses。下文就简单说说 Ulysses 的一些竞品的不足,以及我为什么最终仍然选择了 Ulysses。 MarkEditor 1.x:小毛病多多 在 Ulysses 转向订阅制后,我首先换用了买断制的 MarkEditor (1.x)。然而,这款国产 App 给我带来的使用体验着实称不上满意。我仅仅举出几个最明显的问题: 启动太慢。MarkEditor 的启动时间 甚至比 Word 还慢 。尽管官方建议将软件一直保留在后台,但作为一款写作类 App,如此之慢的启动速度让我难以接受。 基于 Finder 的文档库。MarkEditor 需要选择某个文件夹作为文档库,相比之下我更喜欢 Ulysses / Bear 等 App 内置文档库的设计。 一些恼人的 bug。比如在选择文字时,光标图形不会自动变为一条竖线,这个 bug 在我使用 MarkEditor 的几个月里都没有修复。 这些问题,加上 MarkEditor 的一些高级功能对我并无太大的吸引力,让我最终放弃了这款 App。或许我当时应该试试 MWeb, 好心疼我的 128 块钱啊! Bear:漂亮,但文档库是硬伤 随后,我换到了另一款备受好评的 App: Bear 。Bear 在一开始就采用了 基础功能免费,Pro 版订阅 的收费模式。不过,正如 Bear 宣传中所说的,它是一款 笔记类 App ,而非专业的写作 App。也正是因为这一点,Bear 的文档库让我用着很不顺手。 Bear 的文档库是用 # 来管理的,所以我需要在每篇文章结尾添加 Tag,才能将其归入正确的文件夹中。而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设计。 不过,让我真正放弃 Bear 的,却是另一个跟 # 有关的小 bug。当时 Apple 刚刚为 macO...

我在 Mac 上使用了哪些下载工具?

我在 Mac 上使用了哪些下载工具? 最近各大视频网站下架了不少番剧,所以「下载到本地观看」似乎又成为了目前看番的最佳选择。借着这个机会,我刚好谈谈我在 Mac 上使用了哪些下载工具。 前几年使用 Windows 时,我基本是靠着 IDM + 迅雷破解版 解决了大部分的下载问题。而在去年初换到 macOS 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下载工具。不过,经过几个月的探索与折腾,我基本恢复了之前在 Windows 上的下载体验。 Chrome / Safari:日常下载足够了! 尽管没有太多提到的必要,但我大多数普通下载都是靠浏览器完成的。当然,你们想看的肯定不是这个,所以让我们跳过这部分… aria2-gui + BaiduExporter:百度网盘全靠它! aria2 是一款轻量级的命令行下载工具,支持多种下载协议。不过,其原版(命令行版本)在配置上稍显复杂,而且不方便管理下载内容。所以我最终选用了 aria2-gui ,它集成了 aria2c,并提供了一个简洁的图形界面,拥有「开箱即用」的体验。 配置好 aria2-gui 后,我使用了 BaiduExporter 这个 Chrome 扩展,实现了将百度网盘的下载内容直接导出到 aria2 下载,并且全程免登录。 下载速度上,我使用移动 50M 宽带下载,速度基本保持在 1M-2M/s,还算可以接受。 怎么安装? 你可以到 这里 下载 aria2-gui 的最新版本。 如果你已经配置好了 Homebrew,只需要在终端中运行: brew cask install aria2gui (还不知道 Homebrew 是什么?阅读 这篇文章 了解一下!) 你可以到 这里 下载 BaiduExporter 的最新版本。 下载完毕后打开 Chrome,在地址栏中输入 chrome://extensions/ 并回车,进入「扩展程序」页面。随后,将下载好的 .crx 文件拖放到页面中即可安装。 uTorrent + Transmission:解决 BT 下载难题! 尽管上面提到的 aria2 也支持 BT 下载,但速度似乎有些不尽人意。于是我首先转而使用 uTorrent 。 速度上,uTorrent 还算令人满意;...

iOS 老用户转到 Android 是什么感受?XZ1 使用体验(软件篇)

iOS 老用户转到 Android 是什么感受?XZ1 使用体验(软件篇) 上篇 说完 XZ1 的硬件 ,就该聊聊软件——Android 系统了。由于我并不怎么懂技术上的东西,所以本文依旧是主观的使用体验;如果有与你的看法不一致的地方,还请包涵。 谈谈 Android 系统本身 XZ1 预装的就是 Android 8.0,因此我也算是一步到位地体验到了目前最新的 Android 设计。与几年前使用的 MIUI 6 相比,Android Oreo 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外观设计上的成熟。可以说,尽管 Android 的外观有与 iOS 趋同的趋势(比如 Android P 的多任务页面),但是仍然有着自己的一套风格。 在图标上,Android Oreo 加入了「自适应图标」这一特性。配合 Xperia Home 启动器,所有支持这一特性的 App 图标均会显示为 圆形 。不过,我也并不反感 iOS 上的圆角矩形设计,所以图标外观的改变对我并没有太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国内 App 仍未适配自适应图标,这给桌面外观带来了不少割裂感, 甚至还不如 iOS 全是圆角矩形呢! 在下拉菜单上,Xperia 采用了深灰底 + 白色图标的设计,这种配色也显得比较保守。不同于 iOS 通知中心和 Control Center 分离的设计,Android 将通知与快捷开关都放在了一起。对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倾向于 iOS 的设计,因为用大拇指从顶部下拉菜单真的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情。而且,iOS 11 加入了大量可定制的快捷开关(连这么多年都没有的蜂窝数据开关都有了!),这使得 iOS 与 Android 在快捷开关上的差距又重新变得很小。 从 App 的内部设计上,尽管 Google 近几年倡导使用汉堡菜单设计,但真正采用这一设计的 App 并不多。Telegram 算是比较出色的案例,但国内的 Bilibili、网易云等 App,混用汉堡菜单与顶栏,体验上并不能令我满意。另外,说到顶栏,就让我想到最近 Twitter 取消了顶栏转而使用底栏。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更喜欢 iOS 的底栏,而非汉堡菜单或是顶栏,原因很简单:对单手操作更友好。 在外观上 Android O 还算让我满意,但有一点仍然不得不提:动画。不管是在动画的丰富程度还是流畅度上,Android...

iOS 老用户转到 Android 是什么感受?XZ1 使用体验(硬件篇)

iOS 老用户转到 Android 是什么感受?XZ1 使用体验(硬件篇) 请注意,本文主要完成于 2018 年 5 月 写在前面 现在是 2018 年 5 月,我使用 iOS 差不多有三年了。始于漂亮的 iOS 8,一直到现在 bug 不少的 iOS 11。不敢说是 iOS 的 Power User,但也至少掌握了 iOS 95% 以上的功能 & 技巧。在使用 iPhone 6(iOS 8)之前,我曾经短暂地使用过小米 4(MIUI 6,Android 4.4)。那个年代的 Android,的确是卡、慢、不稳定的代名词。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似乎人们对 Android 的评价渐渐变得正面了起来。鉴于我刚刚买了三个月的 iPhone 8 竟然被偷,只得暂离 iPhone,购入大法,于是又机缘巧合地回到了 Android 大坑。时隔良久,Android 与 iOS、Android 机与 iPhone 的差距究竟如何,也是我目前十分好奇的问题。写下此文,仅仅反映个人使用中的一些主观感受,以及一些对两种系统的粗浅看法。 外观 如果不提最近发布的 Xperia XZ2 (Premium),Xperia 系列的外观可以称得上是方正、有棱角的,而 Xperia XZ1 也正是采用了这种 Sony 打磨已久的设计语言。XZ1 的后壳为全金属,得益于隐藏到中框上的天线条,其设计比起 iPhone 6/7 着实要好看不少。前面板依旧是 Xperia 祖传的超大上下黑边,在全面屏大行其道的今天,的确有一点落后的感觉。两侧边框弧度很大,接近半圆,握感上感觉尚可。上下边框尽管不能平整到能立在桌面上,也可以算得上手机中有棱有角的特例。听说索尼在这一代取消了挂绳孔,着实可惜(不过倒是依旧保留了拍照键)。也正是由于拍照键的缘故,机身右侧的握感受到了一定影响。一句话来说,我手上这台黑色 XZ1 的外观设计,拥有极高的统一性与辨识度,也完全对得起它 iF 设计金奖的名号。 iPhone 从 6 代到 8 代,正面的外观没有任何变化,仅仅是改动了一下后盖。这让我不禁感叹,Apple 与 Sony 果真是两家固执的厂商——都能这么多年不改变自己的设计语言。这一方面出于对自己设计的自信,而另一方面,我觉得是目前优秀设计的匮乏。在现有技术的限制下,几乎所有厂商都很难再做出能让...

低成本地提升打字速度——谈谈「双拼」

低成本地提升打字速度——谈谈「双拼」 打字速度除了与你敲键盘的速度有关,还与你使用的输入方式有关。汉字输入发展到今天,主流的方式无非就是五笔与拼音两种。五笔输入因为较为陡峭的学习曲线,近几年来已经越来越不流行;而拼音输入得益于愈发强大的词库、联想等技术,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输入方式。 在拼音输入的基础上,难道就没有继续改进方法的空间了吗?并不是。「双拼」就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拼音输入方式。它既不像五笔那样学习难度较大,又比传统的全拼速度快上很多。如果你想不太费力地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那么双拼就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所以… 什么是双拼? 双拼是汉语拼音输入法的一种编码方案。相对于全拼而言,使用双拼输入汉字时只需输入一个代表声母的字母,一个代表韵母的字母,就可以打出任意一个中文单字了。( Wiki ) 从这段介绍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双拼只是一种 编码方案 ,本质还是拼音输入法。 使用双拼输入任何一个字,都只需要 两次击键 。 双拼减少击键次数的方式是「映射」,即将多次按键映射到一次按键上。 咱能说人话吗? 啊… 抱歉。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双拼怎样提高输入速度: 比如你要输入「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这句话, 全拼需要输入:ren lei de ben zhi jiu shi fu du ji,共计 26 次击键; 双拼只要输入:rf lz de bf vi jq ui fu du ji(自然码方案),共计 20 次击键。 可以看出,双拼在打字过程中有效减少了击键次数, 让你当复读机时能复读得更快。 那么… 它的缺点呢? 双拼也并非十全十美,以下几条是它的小问题: 有一定学习成本。虽然比起五笔简单许多,但仍然有较为痛苦的记忆过程。 不支持「超级简拼」。在大部分输入法上,通过输入每个字的首字母拼音就能快速输入一个词,而双拼不支持此功能。 手机输入法对双拼的纠错功能,往往不如全拼好用。 … 所以怎么学习双拼呢? 尽管有一些小问题,但双拼作为一种输入方式仍然瑕不掩瑜。如果你有兴趣学习双拼,那么我建议: 确定一种双拼方案。 前文中提到了,双拼是通过「映射」来减少击键次数的。不同的映射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双拼方案,主流的双拼方案有小鹤、自然码、拼音加加等等。双...

我为什么打算下一部电脑买 12" MacBook?

我为什么打算下一部电脑买 12" MacBook? 最近在跟女票推荐电脑的时候,死命地吹了一波 Surface,吹得我都想买了🌚… 不过仔细一想,我下一台电脑多半还是会考虑 12" MacBook。我认为 12" MacBook 是一台优势和短板都十分突出的笔记本电脑,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同时说说为什么它能满足我的使用需求。 Upside 颜值 尽管在我心目中,最好看的笔记本电脑还是 ThinkPad 的 x1 系列(直男审美没救啦!),不过 MacBook 的颜值也肯定可以排在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梯队中。特别是全金属的 UniBody 设计和 Apple 堪称 有毒 的调色,让我这个颜控一本满足。有句话叫「颜值是第一生产力」,颜值高的设备真的能提高你的生产力! 轻薄 从 Apple 官方的技术规格数据来看,MacBook 重量不到 1kg,尺寸与市面上常见的 12 英寸笔记本电脑相似。即便算上充电器与转接线等配件,总重量也不会超过 1.5kg。这让我可以把它塞进几乎所有的双肩包里,并能够不费力地整天携带。 续航 MacBook 的标称续航是 10 小时,根据我现在使用 MacBook Pro 的经验,在中度使用之下,其实际续航能够达到标称的 70% - 80%。这让我在外出使用时基本不用连接电源,也能应对停电等突发情况。 屏幕 屏幕方面不用多说。尽管只有 12",但 Retina 屏幕的观感出色, 用来看番超爽啊! 触控板 触控板也不用多说。Taptic Engine 以假乱真的反馈 用过的都说好! macOS 对需要使用 Windows 独占软件或是某些专业软件的人来说,macOS 无疑是减分项。不过作为文科狗,我认为 macOS 应当能满足我的需求;加上漂亮的界面(我真的欣赏不来 Windows 10 啦)、一些优秀的独占软件(比如我现在正在使用的 Ulysses)和 Apple 设备的生态圈,macOS 的使用体验还是十分愉快的。 Downside 羸弱的性能 为了轻薄和无风扇的设计,MacBook 采用了超低压的 m3/i5/i7 处理器,造成了非常羸弱的性能。考虑到我的使用场景,在浏览网页、使用 Ulyss...